国储一定程度上令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扭曲。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国内外价差巨大,如棉花、白糖、油脂国内外价差一度高达数千元;妨碍了粮油市场的自由流通,绝大部分粮油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白糖来说,国储政策导致了国内外食糖市场巨大的差异,特别是糖料生产成本的巨大落差,造成国内糖价高出国际糖价一倍左右。这也是国内几乎所有农产品面临的共同困境。 浙商期货研究员朱磊表示,之前的收储政策切实起到了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但是造成了豆类市场的价格僵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而且该政策也未能有效稳定主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实际上,目前中国国产大豆、棉花、油菜籽种植面积均在持续下降。 国储库存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农产品市场的头上。特别是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价格在熊市背景下,面临国储高库存的压力,压制了其上涨动力。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若国家对相关农产品抛储,则可能造成供应迅速上升,致使价格再度下跌。 国储也曾“发光发热” 回顾历史,我们并不能否定国家收储在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 自2008年10月开始,东北三省一区开始实施国产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4月执行以来,对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和市场价格都产生深远影响。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大豆临储政策是历史性的,有深远历史意义,是我国大豆市场争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第一战。 中国粮食市场从统购统销到购销双轨再到目前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大致有60多年。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共39年,期间还有购销双轨、平价粮和议价粮。1996年,中国大豆市场放开,进口转基因大豆逐年增量进口,从1996年的111万吨到2008年的3744万吨,12年时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78.7%。 期间,豆价暴涨暴跌:新豆上市时,价格下跌使农户卖豆没收益;豆农卖完豆,春播时豆价又开始涨,由于中国粮食市场定价权、话语权的缺失,大豆产业饱受冲击。故此,国家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执行初期,有效发挥了保护豆农种植收益作用,之后的2009年、2010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都在最高面积区间。 国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支撑国产大豆价格。2013年国储大豆收购价格为4600元/吨,国储政策未出台前,国内大豆收购价格为2.2元/斤左右,国储收购价出台之后,国内大豆价格基本处于2.3元/斤左右,价格略有上涨。 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加上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剧增,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40万吨,同比增长10%,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由于进口大豆榨油率高,临近港口地区油厂原料多选择进口大豆。产区油厂压榨国产大豆利润较低,80%油厂处于停工。 王小语认为,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任何时期也不能轻视忽视、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大豆,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超80%,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很容易传导到国内,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物资,是中国最大食用油加工原料和动物饲料来源,也是蛋白含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大豆价格能够直接间接影响肉禽蛋奶市场稳定,这也是国际企业意图掌控我国市场的原因。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这两项政策和国家储备不完全是一回事,应该归类为价格调控和市场调控。从近年我国稻强米弱、麦强粉弱、大豆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库存压力现象看,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对加工企业、对国内粮食市场、对消费市场都有客观影响,市场改革已迫在眉睫。 农产品价改步伐加快 去年,中国决定在大豆和棉花市场实施目标价格试点,待条件成熟后还将在白糖、油菜籽等市场实施目标价格政策。这意味着,已实施多年的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国内农产品市场去政策化将加快。 最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 以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例,朱磊认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有望使得国内大豆价格重新回到供需关系作为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时代,预计现货可能重新出现集中卖粮时价格低,后续逐步走高的季节性行情。现货市场期货市场都将波动加大。但目标价格补贴是否到位则是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总体来看,价格直补、价格保险制度是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