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国内白糖期货价格自4600元/吨附近飙涨至5400元/吨,一面是国际糖价跌至12美分/磅的六年新低,国内外糖价的剪刀差达到历史新高水平。 回首2012年,高达千元的内外糖价巨大价差,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白糖走私风潮。如今国内外白糖价差已超过2012年,白糖走私的温床已经铺就,部分地区已出现苗头―― “目前,广东市场有价格低于国产糖价格的走私白糖销售;云南地区有业内人士反映部分走私糖按照木薯等产品报关。”业内人士透露。 过去几年,低价进口糖和走私糖涌入国内,使糖价直线下挫,对国内糖企造成最直接的冲击。 为限制进口、打击走私,地方政府、糖业官方机构、糖业协会积极奔走,国家也已采取措施严控食糖进口节奏,即在支持糖协提出的行业进口自律的同时,实施了配额外食糖进口许可政策,同时严厉打击走私。 短期看,限制措施的确收效明显,但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措施治标不治本。“目前国内糖业的发展面临进口糖的巨大冲击,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实施直补政策。”业内人士呼吁。 内外糖价创新高 走私端倪起 “只要存在巨大价差,走私就不会停止。”这是中国糖协副理事长刘汉德的一句名言。 他说这句话的时间背景是2012年。当时国际糖价持续大跌,而国内糖价则在收储托市之下维持高位,国内外糖价价差近千元,走私者通过“蚂蚁搬糖”的形式获利高过贩毒,南方边境食糖走私一时肆虐成风。 如今,历史重演的核心因素已经具备。2015年一季度,国内外高价差再度扩大,并超过2012年创历史新高。 据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估算,3月31日ICE原糖5月合约最低跌至12美分/磅,配额内加工完税成本仅为3100-3200元/吨,配额外加工完税成本3900-4000元/吨,国内南宁糖价在5100元/吨附近,利润分别达到了1900-2000元/吨和1100-1200元/吨。4月1日外糖价格有所上涨,但配额外加工利润仍在1000-1100元/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我国的食糖进口采取配额制,配额总量为194.5万吨,其中70%为国营贸易配额;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5%,配额外为50%;进口增值税为17%。配额外的进口利润都如此之高,何况不必交税的走私? 如此大的利润诱惑,令业内对白糖走私卷土重来的担忧四起。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广东市场有价格低于国产糖价格的走私白糖销售;云南地区有业内人士反映部分走私糖按照木薯等产品报关。 走私糖不仅偷逃应缴税款,还会冲击国内甘蔗种植业、制糖业的健康发展,2012年制糖业大面积亏损与走私糖不无关联。但业内人士一致表示“走私糖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从历史数据看,业内人士估计,2011/2012年榨季,进入中国的走私食糖达100万吨左右。 相比于“走私”这张看不清晰的暗牌,业内人士更关注作为明牌的进口数据,也更担心高利润下的进口量井喷。过去几年,低价进口糖不断涌入国内,使糖价直线下挫,对国内糖企造成了最直接的冲击。 “三四年前我们是这样想的:让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就能减少供应,就能让国内制糖企业利润好转。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我们国内糖产量减少多少,原糖加工企业就进口多少,我们一点余地都没有。只有限制好了进口,糖企才能得救。”广西糖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国内有望出现500万吨的供需缺口,进口便成为国内糖业兴衰的关键。 为此,地方政府、糖业官方机构、糖业协会积极奔走,国家也已采取措施严控食糖进口节奏,即在支持糖协提出的行业进口自律的同时,实施了配额外食糖进口许可政策――如果配额外食糖大量冲击国内市场,那么国家可以采取不颁发自动进口许可证,配额外食糖将无法入关。 此外,考虑到巨大的内外价差,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或个人走私白糖,海关部门同步加强走私糖打击力度,严控食糖走私。 上述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5年2月中国累计进口食糖12.39万吨,同比减幅达24.33%。 限制进口治标不治本 “2月份进口低于预期有很多因素影响,根据WTO协议,中央不大可能对进口食糖限制得过分严格,这就有可能导致虽然采取了限制措施,却依然无法阻止大规模进口。无论如何,二季度进口始终是风险点,需要关注3-6月的实际进口报关数据才能得知,进口是否能在三季度影响国内糖市,同时也才能知道官方限制进口是否得力。”业内专家表示。 面对国内外目前如此大的价差,官方限制进口是否持续有效,成为目前业内人士心头最大的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