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行业自律及进口许可管理制度的作用下,进口糖管控较为有效,一部分原因在于行业自律使得国内食糖价格出现上涨,糖厂及加工厂都盈利,利益达成一致。 “阶段性的限制,有利于国内制糖企业以较高的平均销售价出售,缓解制糖产业的财务危机,保护国内糖业。我国奉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精神,随着国内本榨季制糖企业销售进度加快,未来进出口政策将会正常化。”南华期货分析师王建锋认为。 “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进口许可管理制度,或会延续下去。按需进口或是后期政策调控的一个主要方向。”中信期货分析师高旺表示。 但从长远看,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CEO孙彤理性地指出:“配额外食糖进口自动许可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内外糖价差,短期有利于行业利润转好,但目前国内制糖行业已经面临新的转折点,仅仅靠短期的进口政策的控制并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行业长久发展更应该降低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中糖协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原糖加工产能增长迅速。目前,国内原糖加工产能在800万吨之上,有效产能在350万吨左右。进口糖已占据长江以北的国产糖主销区,使国产糖难以跨越长江。 孙彤表示,如果国家对进口控制得过于严厉,绝大部分原糖加工企业无法获得基本原料生产,可能出现破产可能。按照明年国内至少需要加工500万吨原糖的情况,如果原糖加工企业年内出现问题,下一年度加工任务也可能出现问题。行业的过于保护,将会使得行业缺乏创新,本周期虽然最终安全度过,下一个周期又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快速消失,如果行业仍满足于当前的模式,不改变创新,国内制糖行业仍将面临压力。 糖业寄望直补出台 发改委相关领导认为,国内白糖产不足需将是新常态,进口成为补充也是新常态,靠提高收储价增加面积和农民受益虽有成效但问题也多,希望糖企创新思路,改革发展方式,稳定发展。 “目前国内糖业的发展面临进口糖的巨大冲击,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实施直补政策。”广西糖业发展局副局长张鲁宾表示。 高旺预计,未来中国食糖行业发展可能有两个趋势:一是减少国产糖数量、适当增加进口量、鼓励淀粉糖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政府可能在保粮食的前提下,减少国内食糖产量,允许一定的进口糖作为补充;鼓励淀粉糖发展,减少食糖使用量;同时,通过实施高产高糖项目,提高单产和含糖,降低食糖生产成本。二是通过直补政策,在保证糖农利益的前提下,降低糖厂生产成本,以抵御国际食糖的冲击。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刘晓雪表示,在糖价下滑期,当前临储政策在稳定食糖市场价格与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见效甚微,糖料与食糖产业亟须构建并完善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这既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精神,也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中主要作用的体现。 “大家对于如何做好目标价格政策尚经验不足,因此,可能需要经历政策批复――细则推出――具体实施――完善推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以及该政策将长期实施,可视为中长期政策。”刘晓雪表示。 她认为,目标价格可以食糖价格为基准,以蔗农为补贴对象,根据甘蔗生产成本加一定收益先确定合适的甘蔗收购价格,并以此测算相应的食糖目标价格。也可以根据蔗农与制糖企业产业链整体利益测算食糖目标价格。食糖价格按照市场规律波动,糖厂依据糖蔗联动机制兑付蔗农蔗款。 此外,她表示,目标价格政策不是单一的政策,它只有在进出口贸易政策、生产政策和补贴政策等配套下才能进行,因此,由食糖收放储为主的调控措施转向目标价格政策,不是单一政策的调整,而是应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一揽子政策的调整,适当考虑实施糖料生产者直补、食糖贸易救济、“启动期权费补贴构筑食糖行业风险保障工程”等配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稳定产业、平衡市场、避免市场大起大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