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粮仓黑龙江失语:“大豆之乡”农民不种豆陷困境- - 粮油市场报主办(2)

时间:2015-01-21 10:0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2013年,已经在大豆协会工作的王小语偶然看到一则新闻:郑州大宗商品交易所到黑龙江考察调研,而调研的内容,与十年前如出一辙:调研是否设立水稻

  2013年,已经在大豆协会工作的王小语偶然看到一则新闻:郑州大宗商品交易所到黑龙江考察调研,而调研的内容,与十年前如出一辙:调研是否设立水稻交易品种,要不要设立大豆、大米等期货交割库。对此,王小语只有悲凉。

  可以这样说,作为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调出大省,黑龙江本该早就建立的粮食交易体系,在原地徘徊了十年。但王小语很难说清个中的缘由是什么。这十年来,黑龙江政策研究层面的人士,其实也没少就此呼吁,但在整个国家的宏观决策体系中,这样的声音仍旧是微弱的。

  王小语认为,如果期货市场在2003年就建立起来,粮食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在美国,多数农场通过合作社进入期货市场,另外不到10%的农民自行进入期货市场,部分农民还要通过期权锁定利润。期货市场不但有发现价格和定价功能,还能够有效服务实体产业。比如,农户能够在期货高价时卖出获利,加工厂可以在低价区间完成全年大豆采购,并在高价时把产品卖出获利。这样,不论是农户还是加工企业,都不用对赌大豆的涨跌,例如,近期国内豆粕价格连续上涨,沿海的加工企业因为有交割库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期货市场做为客户,卖出全年生产的豆粕实现利润,而黑龙江省的油厂因为担心市场变化,只能随进货随加工,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只好被动承受市场变化的冲击。

  但黑龙江落后的何止粮食期货市场,陈永昌说,这么多年来,黑龙江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也严重滞后,没有市场交易平台,就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有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黑龙江生产的玉米和大米,成批成批地运出去了,却没有成规模的交易。大家都知道东北黑木耳好,但南方人采购大宗黑木耳,却不来黑龙江,要去山东东营。

  仅仅单向输出,没有交易节点和物流集散,粮食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很低。王小语说,以哈尔滨为例,这里曾经号称东方小巴黎,各国的银行和商行云集与此,那时的哈尔滨,是一个各种资本和交易汇集之地。而现在,哈尔滨早已失去了这个功能。

  体制之弊

  在中国经济整体放缓、进入新常态的周期之时,黑龙江的经济增速,成为最明显的沦陷区。2014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2%,属于倒数第一。而这一年年初,黑龙江省为此定的目标是8.5%。

  煤炭和石油,两大能源工业占据了黑龙江GDP总量近60%。2014年,石油和煤炭量价齐跌,是黑龙江经济减速的主因,陈永昌说,在这种形势下,黑龙江2015年的经济发展计划,也正在调减,预计会确定在6%。

  将困境全部归结于国际市场的冲击,或许并不客观。陈永昌分析,这些年黑龙江省政府层面也深刻认识到了发展粮食加工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发展得仍不理想呢?原因是多重的。黑龙江历史上受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影响较重,计划经济建立得最早,离开得也最晚,至今还有旧胎记。对于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来说,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单一,提供的都是初级产品,这种产品结构风险很高,只要产品卖不掉,就会造成经济下滑。

  而另一方面,黑龙江国企数量多,非公经济比重小,是计划经济留下的结构性弊端。而在国企的数量中,央企又占据了其中的60%。面对央企,地方政府常常有回天乏力的感觉。因为在旧的经济格局中,央企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对市场和价格都有绝对的影响力,对地方的反哺作用很小。这同时也造成了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竞争力不足。

  而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去数十年,当各省市的人跑北京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时候,黑龙江省往往只是被动的等待,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普遍缺乏竞争的意识。

  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里,只知道抓生产,做好产品,不重视市场开发,缺乏品牌战略,全国都知道黑龙江的大米好,但大米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却很少。各家企业生产的都是“大路货”,不同企业之间还恶性竞争,到处造假,一度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形象。

  种粮大户刘金龙似乎意识到了这个短板。和父母不同,刘金龙今年32岁,常常上网关注国际市场的大豆行情。如今,像他这样愿意种粮的年轻人,在村里很难见到了。对农产品生产,刘金龙意识到,如今虽然成立了大豆合作社,但仍然没有自己的品牌,没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即便是前两年,大豆销售的利润,也大部分被粮贩子赚走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