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加工农产品并实施品牌营销。 (戴涵琦 摄) 德化上涌农田呈现迷人景色。 (陈起拓 摄) 晋江陈埭一处农场,每当收割季节种植户都会雇请收割队采用机械收稻。(陈起拓 摄) 惠安紫山一处农场向当地农民租赁田地,并雇请农民育秧。(陈起拓 摄) 洛..
![]() 德化上涌农田呈现迷人景色。 (陈起拓 摄)
![]() 晋江陈埭一处农场,每当收割季节种植户都会雇请收割队采用机械收稻。(陈起拓 摄)
![]() 惠安紫山一处农场向当地农民租赁田地,并雇请农民育秧。(陈起拓 摄)
![]() 洛江河市一处草莓种植基地发展田园体验游,吸引不少市民前往采摘。 (张九强 摄)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年轻人涌入城市,泉州部分乡村里的土地也在一亩一亩地变荒地(详见本报昨日第5版)。可喜的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落实,不少地区荒地又变回良田。目前,全市有超三成的承包耕地已成功流转,不仅盘活了土地,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然而,我市土地流转率虽然略高于全国的28.8%,但未来发展亦面临一些困难。其中,农村田块分散和农民流转意识淡薄是最大的瓶颈。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农业部门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期待更加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 记者陈灵 王丽虹 石伟琴 黄少敏 流转形势喜人 背后困难犹存 意识淡: 土地是命根 宁荒也不“转” 永春县石鼓镇社山村一家果蔬基地负责人曾仲明说,他们现在计划扩大规模,在基地附近再租赁三四十亩地。由于这块地分属于多名农户,已经谈了3个多月,仍未谈妥。“村民其实也种得不多,有的地宁可荒着也不愿租出去。” 泉州市农业局经管站负责人也指出,农村田块分散的现状不利于流转。对承租人而言,为取得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协商,常常因个别农户不愿意转出而造成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和成本。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兼业型农业旧习惯根深蒂固,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特别是受"离乡不离土"的传统观念影响,土地流转愿望不够强烈,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业内人士吕先生说,农村土地还担负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将土地当成其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他们担忧这种土地的经营权转让最后成了承包权的转让,他们会因此失去自己的承包地。 融资难: 前期投入较高 后期资金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租赁者坦言,他们进行规模化种植时,前期需要投入较大成本。曾仲明说,当初他们承租下那片田地时,地里杂草丛生,单是除草以及草地平整,就花费了100多天。而这只不过是时间成本。这74个大棚,他们总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棚与棚之间的道路修缮,也花费了100多万元。 与种植基地相比,花卉基地的投入更多。洛江区马甲镇一处花卉基地负责人蒋思红算了这样一笔账,前期承租田地之后,在土地平整、花苗购买以及大棚温室投入方面,每平方米需要800元至1000元。后期的运行成本则包括花苗的培育、温室使用、人工费用等,每平方米需要400元至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