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食品安全舆情热度为啥下降30%

时间:2015-01-16 15:5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在这个一年一度批判媒体食品安全报道的大会上,给媒体人一

食品安全舆情热度为啥下降30%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在这个一年一度批判媒体食品安全报道的大会上,给媒体人一个说话的机会。

每年都参加这个会,我发现今年和前三年截然不同。第一年的时候,会场像一个教室,科学家站在台上,媒体坐在台下。科学家说这个报道是炒作,那个报道是夸大,评10条食品安全新闻,8条都不算是食品安全问题。媒体坐在台下听,体验非常差,因为这会让你觉得好像这一年都在瞎忙。 

今年我看情况有改观,首先桌椅摆成一个圈,媒体坐两边,专家坐中间,更像是平等交流。通常我判断一个会是宣教还是风险交流,会先看桌子怎么摆。

食品安全舆情热度为啥下降30%

 

今年不光是桌子摆得好,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陈君石院士开场就说了,按过去的标准,科学家判断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二是要造成实际的健康影响或潜在影响。按这个标准,像上海的染色馒头都不算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延续这个标准,今年的福喜事件也不算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对媒体来说,我们判断这个是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同时看新闻价值。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从农田到餐桌,甚至源头的水、空气和土壤,只要跟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相关,我们都当做食品安全报道的选题。

在“什么是食品安全问题”上,科学标准和媒体标准存在着巨大分歧。前三年一直没解决,但是今年解决了。

我刚才在台下想了半天,可能跟2014年提出“依法治国”有关。刚才科学家点评的时候,很多都在引用《食品安全法》。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求同存异,把法律当做科学界和媒体共同接受的标准。

今后只要违反法律法规,媒体就可以援引《食品安全法》第8条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监督权。

今天给我出的题目叫《媒体人眼中的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我只是媒体人,谈不了全局状况,只谈媒体报道。

食品安全的热度下降了,这大概是2014年最大的变化。一些机构的舆情监测显示,2014年食品安全的舆情热度比2013年下降了30%。

说到降温原因,外界愿意归因为政府对舆论环境的管控加强。但媒体人感知并非如此,仅就食品安全的报道尺度和边界而言,2014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相反,福喜事件政治风险小、关注度高的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准备把舆论监督和调查力量转向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民生领域。2014年南方周末重新开设了民生版。我跟新京报的同行交流,他们的暗访团队过去1/3的选题是关于食品安全的。福喜事件后,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那么舆情为什么会不升反降?

我想先回顾5年前的食品安全报道,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2014年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2010年,照片上的这个年轻人本科毕业5年,刚拿到中级职称,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工作。

当时我们有个版叫冰点探索,专门刊登科普报道。那年3月我去武汉采访,因为地沟油出现了最新的检测方法。报道的核心是说靠检测没用,呼吁从源头治理餐厨垃圾。标题起得也很平和,叫《围剿地沟油》。

第二天网络标题党改了标题,大家都熟悉:《中国每年300万吨地沟油重返餐桌,毒性超砒霜百倍,你吃十顿饭有一顿饭会碰到地沟油》

在座的官员和科学家有很多位都亲历了这篇报道的后续影响。那年7月,国务院出台整治地沟油和餐厨垃圾管理意见,国务院食安办专门做了解读,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在座的一些专家就地沟油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一些争议。

作为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我所面临的冲击更大。直到今天,天涯上还有个帖子说地沟油重返餐桌是记者炮制的本世纪最大的谎言。其实从那时候开始,我一直在反思,报道中不够严谨科学的地方以及报道所处的那个年代。

回头看,2010年的食品安全报道有如下四个特点:1社会环境:舆论燃点低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