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五常大米新观察:中国农产品牌成长的烦恼- - 粮油市场报主办(2)

时间:2015-05-31 08:0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在稻农精打细算闯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变得活跃。一些米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部分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收购稻农的水稻

  在稻农精打细算闯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变得活跃。一些米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部分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收购稻农的水稻,而是购买土地经营权直接进入水稻种植领域。

  五常市民意乡金鑫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鹏鑫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的3000亩“控制面积”多是从农民那里流转来的耕地。企业租农民的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买耕地经营权,每亩价格是800元,另一种方式是连劳动力一块购买,一亩地加上一个劳动力的价格是1500元。魏说,企业进入种植领域,原料成本可降低一块,在市场竞争中有优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五常市投资建厂的米业加工企业,大多有了自己的“控制面积”。

  部分企业调整市场定位,由产品的高端高价向平民化平价化转向。五常市金福粮油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33000多亩的“控制面积”,加工环节更是拥有了30万吨的产能,约占全部五常市水稻产量的五分之一。公司董事长乔文志说,现在企业生存方式不一样了,有的企业小,卖的少,利润高,其有自己的市场。金福粮油这样的企业,是靠加工销售量获取利润。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一些企业正在向两端延长自己的产业链。乔文志说,现在他们企业用水稻副产品加工米糠油的技术已很成熟,现在100吨水稻出10吨糠,10吨糠产油0.5吨,这个企业的生产线,可以消化所有五常加工企业的米糠。

  五常葵花阳光米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边永胜介绍,这个企业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水稻研究所,产品有30多个系列,企业的方向是进军中高端市场。

  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质检员石宝亮说,公司目前是一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公司目前耕种13000亩地,拥有三个产业链公司,从种业到示范园区,再到加工厂,一应俱全。该企业甚至在海南拥有自己的育种基地。

  在销售环节,五常市的稻米企业也在加速转型,原来利用代理商在各地层级分销的模式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城市的直销店。

  民乐乡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云飞认为,多年来,五常大米的最大利润不在农民,也不在合作社,而在经销商那里。经销商挣得“太离谱”了,五常大米价格高时,经销商拿的利润高达每市斤30元钱。为了摆脱经销商,他已经在上海等大城市建直销店。五常市的米业企业,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铺建直销店,这样不仅可以挤掉经销商利润,还可以防止大米被假冒。

  记者采访了解到,五常市的大米加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很少自己建仓储,采取的是边加工边收稻的方式,巧“借”稻农小粮仓为企业所用,把仓储风险转嫁到稻农身上。在节省仓储成本的同时,其最大的负面效应是在稻米市场看好时,无法获得更大的利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五常大米进入涨价时期,而不少企业已无米可售。

  政府:外地稻“洗澡”变五常米,监管面临新课题

  在五常大米市场利润争夺白热化过程中,也掺杂着各种无序和乱象。对这些乱象,人们寄望政府的监管。

  在种植环节,部分农民与企业仍在沿用订单模式。由于订单多由企业拟订,部分企业的订单相当于格式合同,除了对稻农的约束,对企业根本没有太多的约束力。记者在民乐乡得到了一位农民与黑龙江省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收购合同,整个合同对稻农进行了冗长而细致的约定,水稻水分和出米率规定严苛,而对企业的约定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把“有偿”提供稻种也当成了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写进合同。稻农说,从来没有工商部门检查合同是否合法公平。

  在五常市采访,记者发现多数米业企业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种植合作社,有的与企业是“合作关系”,有的干脆就是隶属于企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掌控一定面积的水稻原料,二是可以“避税”,因为合作社销售一定量农产品享受免税政策。

  五常市国税局副局长王亚国介绍,五常市有230多家一般纳税人米业企业,一年纳税额仅有2000余万元,除了农产品本身税率低的因素外,还有合作社不用纳税的问题。一位政府人员透露,五常市的种植业合作社有2000余家,哪些是真正由农民发起组成的,按章程正规经营的,哪些是由企业借农民身份证置办意欲钻法律空子的,很少有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整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