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乡副乡长李玉梅告诉记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及反“四风”政策下,这里的“福利米”不仅在量上消减殆尽,而且大米价格也大幅度回落,价格回落幅度高达60%,原来每市斤50元钱的米,现在市场上卖20元。 除了“福利米”因素,促使五常大米价格畸高的还有一层“特贡”光环。 说起“特贡”,五常市壹百垧米业有限公司经理王世明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当年五常稻农卖粮难,有一年正赶上开中共十六大,五常市的优质大米在北京受到青睐。那一次一个车队拉着24吨五常大米进京,出发前还放了鞭炮,车前挂着横幅,在各安全检查站都是一路绿灯。自那时起,一些聪明的商家便在米箱子上标上了“特贡”两个字,而送五常大米,吃五常大米,也变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五常大米价格也越来越高了起来。 在五常市采访,从米企到政府部门,再到消费者,普遍认为五常大米价格下滑,是在市场经济因素下的理性回归。那些“福利米”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泡沫,在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终会破灭。 王世明说,新政策背景下,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靠“福利米”卖高价已不现实,应该走真正市场路线了。五常市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云飞说,现在他们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设更多的实体店,只有依靠市场,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打假:败也“调和米”成也“调和米”? 在各种是是非非中,“掺假”一直是困扰五常大米的最大焦点问题。而如何定义“掺假”,如何走出“掺假”,似乎是优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绕不开的路。 2010年7月,有企业运来外地大米加香精冒充五常大米一事被媒体首度曝光,引起消费者不满,从此“掺假”就成了五常大米的一个污点话题,有企业称之为“7·12”事件,后来虽然五常市政府部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来管制“掺假”行为,但“掺假”行为似乎有增无减。 记者在五常市采访了解到,五常市的大米好,除了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外,还源自于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稻农称其为“稻花香”。近年来,所谓五常大米的“掺假”,并不是有假水稻或者添加成分,而是围绕大米中“稻花香”的纯度。 2014年底,记者得到了一份原五常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调查材料,材料中明确标明五常市大米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了“调和米”问题。“调和米”,是由五常市地产其他水稻、外地水稻、稻花香(五优稻4号)按比例调和而成,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由外地水稻和五常市地产其他水稻调和而成;二是由五常地产水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三是由外地水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 因五常大米闻名全国,每年有大量外埠水稻运进五常市加工,然后再从五常市运出大米。为了维护五常大米品牌,五常市政府也曾大力打击掺米行为。 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生存方式的改变,政府部门“打假”终于打到了法治边界。 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春雷介绍,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五常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料稻谷应为“五优稻系列、松粳系列及通过审定并符合五常种植条件的其他粳稻品种。”保护范围为整个五常行政区域内。 赵春雷说,目前国家大米质量标准是(GB1354-2009),而五常大米因其质量好,执行的是更高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19266-2008)。虽然五常市政府部门不允许企业“掺米”,但企业掺米违反了哪部法律呢?五常其他水稻掺“稻花香”,执行国家推荐性标准,标注“五常大米”,是合法的,外地稻掺“稻花香”执行国家标准,不标注“五常大米”也是合法的,而外地稻掺五常其他稻,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不标注“五常大米”也没有违法。对于符合质量标准的大米,政府部门没有权力阻止其加工和销售。 “粮食市场是开放的,五常市政府部门也没有权力阻止粮食流通,外埠水稻涌进五常市,政府无权阻止。另外,一些米业加工企业产能很大,五常水稻产量小,企业为了能吃饱,就得加工外地稻,企业生产的大米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打自己的品牌,政府就没权力阻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