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行政人员刁方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收的水稻“都是五常市范围内的,并且只接收与合作社有订单的水稻,不接收五常市以外的水稻”。 官员涉嫌担任掮客 2014年底,有媒体曝光五常大米勾兑事件,五常市开始严查从外地将水稻运往五常的车辆。 李赫奇和邱实从外地往五常市贩卖水稻也发生在此期间。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目前从外地向五常贩卖水稻已经形成巨大的利益链。 这些“隐形米商”从外地收水稻,再倒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这一转手一斤水稻可以挣0.3至0.5元,每车水稻最低装载在30吨以上,如此算来,每车水稻至少能挣1.8万到3万元。这个买卖可谓利润丰厚。 对于倒卖外地大米到五常再进行勾兑、造假的行为,五常市政府部门也曾组织工商、质监、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打假,甚至采取了“四门落锁”的方式封锁外地水稻进入。 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政府采取封堵措施,但勾兑、造假现象并未得到遏制,参与者既有个人,也有企业,甚至有个别政府官员也参与其中。 五常市粮贸商业街上聚集了多家水稻种子经销处以及大米销售企业,某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称,五常市某位现任官员拥有该企业的股份。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透露,五常的一些官员或明或暗参与当地大米种植、生产和销售,有的官员在大米加工企业持有干股,有的则是通过亲属持股,甚至有些官员以顾问身份在企业中担任职务。 “近些年五常勾兑大米催生了大批掮客,这些掮客大多有政府官员背景,暗中操纵大米的买卖。这些五常市的掮客能从外地收稻,并且顺利通过政府设置的关卡,再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上述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五常大米的发达之路 关于“勾兑米”“调和米”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分别采访了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前者表示“调和米”并未违反任何法律,后者则认为勾兑“调和米”就是一种造假行为。认识上的不统一造成了监管的缺失 本刊记者/王全宝(发自黑龙江五常市) 五常大米从一个地方的特产,到成为全国性高端粮油市场的香饽饽,这个过程花费了近10 年时间。 在这10年间,在行政力量的大力推动下,五常大米产业快速升级换代。然而,当造假泛滥之时,却折射出政府监管的匮乏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行政力量推动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由哈尔滨市代管。五常市的水稻种植已有17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优质大米之乡”。 在2000年以前,五常大米的市场已经可以用“乱”字来形容。“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是装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几毛钱,口感差别却很大。” 2001年7月,五常市大米协会作为注册人申报并取得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2002年,由五常市农民育种专家田永太经过20年精心培育成功的“五优稻1号”“长粒香”大米,通过了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更为重要的是,凡通过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的产品,将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获得免检资格。 这被看作是五常大米进军欧美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极好机遇。随即,五常市领导表示,将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和研究,并对五常大米进行深加工,将小包装、精工细作的优质绿色大米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的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建春对大米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据知情人透露,肖建春进京参加两会的时候,带了一车五常大米作为“特供米”。“可以说,时任市委书记肖建春的营销很成功,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大多是官员和企业家,这样就把五常大米推向了高端市场,并且也为五常引入社会资本创造了条件。” 要想将五常大米推向高端市场,不仅是终端售价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大米全产业链的重新改造。 当时五常市基本以本地小作坊式米厂为主,不仅规模小,米厂与农户之间也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在销售环节各个小企业也是各自为战。 当时的五常市领导认为,要生产高质量的、纯正的五常大米,就要从育种、培训、检测,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整合。而这些不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厂所能承担的。 2005年,哈尔滨市领导到五常市进行考察,提出“葵花集团要把做企业的资源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制药加做稻的产业”。 葵花药业集团前身为黑龙江省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一家全国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下辖14家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