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上的大米品牌层出不穷,由于“五常大米”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较高,东北许多地区的米商在打出“东北大米”品牌的同时也试图混淆“东北大米”与“五常大米”的区别,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东北大米就是五常大米”的错觉。甚至东北以外的许多厂商也盗用“五常大米”品牌扰乱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区分。 为了规避造假行为,五常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手段,包括优化品牌价值链,加强原产地品牌保护的立法,制定和完善原产地品牌质量标准,引进与培育龙头企业以规范内部市场竞争秩序等。 但如今五年过去,五常大米造假仍然盛行。有媒体报道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 主管生产的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王汝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五常市水稻种植全口径为218万亩,其中稻花香种植在150万亩,其他种植的水稻一般是639、五粳稻等品种。“稻花香五优稻2号品质好,但是产量低一些,每亩大约产600~650公斤,其他水稻产量则高一些,大概每亩700多公斤。以去年为例,因为气候特殊,稻花香产量每亩达到670公斤”。 去年,五常市农业局原副局长秦利明也曾给媒体算了笔账: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220万亩,按亩产1500斤水稻计算,年产水稻150万吨。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计算,全年大米产量也不会超过105万吨。 同时,秦利明还称,五常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大米企业为292家,产能达到400万吨。也就是说,即便从理论上说,五常大米的总产量也不会超过这个数。 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销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难怪连当地稻农都在质疑:“五常水稻产量就这么多,全国各地咋都在吃五常大米?” 据知情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五常大米造假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使用“五常大米”商标,装其他大米销售,一般都拿比稻花香便宜很多的639或者并非五常产的普通长粒米冒充稻花香;二是给大米掺香精、上蜡,冒充稻花香;三是以勾兑和加香精方式制造假五常大米。 自2010年五常大米掺假问题被媒体曝光后,五常市曾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稻米市场进行专项整治。 甚至在2014年年末,五常市还派出一个10多人组成的打假队伍,由一位副市长带队,专程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维权打假。 “调和米”的监管困局 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透露,在五常市,往大米里加香精、加蜡等添加剂的造假行为现在已经很少。一些企业为了逐利又开始打“擦边球”,现在更普遍的造假方式,是将不同品种水稻掺在一起加工成“五常大米”。 “现在最难治理的造假是勾兑大米,也就是‘调和米’。这种造假现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他说。 这位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说,在五常市有很多米业加工厂,采用的水稻大多是从外地运输过来的,加工好的大米用来勾兑成“五常大米”。“外地水稻大量运入五常市,加工成大米后假冒或者勾兑五常稻花香大米销售。目前市场上批发价在3~4元/斤的,是掺有30%~40%其他产地的大米,而批发价在5~6元/斤以上的,算是纯度比较高的五常大米。” 将外地大米与五常稻花香大米进行勾兑,这种大米在五常当地被称为“调和米”。 2014年底,原五常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媒体提供了一份关于“调和米”的调查材料,材料中标明五常市大米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了“调和米”问题。所谓“调和米”,是由五常市地产其他水稻、外地水稻、稻花香(五优稻4号)按比例调和而成。其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外地水稻和五常市地产其他水稻调和而成;二是由五常地产水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三是由外地水稻和稻花香调和而成。 而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五常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料稻谷应为“五优稻系列、松粳系列及通过审定并符合五常种植条件的其他粳稻品种。保护范围为五常行政区域内”。 而对于“调和米”到底是否合法,五常市官方态度则显得暧昧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