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4)

时间:2016-04-04 16:1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综合水平较低,这也制约了产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方面,一是甘蔗新品种创新相对缓慢,品种严重单一化,ROC系列品种

综合水平较低,这也制约了产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方面,一是甘蔗新品种创新相对缓慢,品种严重单一化,ROC系列品种占全国面积的80%,其中最大产区广西占92%,仅ROC22就占60%以上,提高了甘

蔗生长的系统性自然风险;二是病虫害较为严

理”,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府人为地将产业链各环节割裂开来,影响了其对糖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二是对糖料种植补

贴较少,目前尚未实施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和农

资综合补贴,农户种植糖料仍主要依靠糖厂扶持;三是政府对食糖市场的宏观凋控能力有待提高。政府储备糖制度是食糖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从近年国家收储政策来看,存在着政策出台时机滞后、部分政策收储价格与数量不合理等问题,未能给予市场主体稳定的价格预期。三是政府对糖业利益分配机制缺乏调控和监管手段。尽管广西和云南部分地区已率先建立了“蔗糖联动,二次结算”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中国蔗农生产规模较小,甘蔗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蔗农与糖厂的谈判地位相对较低,对收

购价格的影响力明显弱于糖厂,大多数地区政府在矫正利益分配格局中缺位,因此,目前的甘蔗收购与定价机制仍然不利于蔗农增收。

重,每年因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能造成20%的经济损失;三是肥料施用方法和配比不科学,偏施滥施现象严重。中国甘蔗偏施滥施化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为巴西的1O倍,提高了甘蔗生产的物质成本;

四是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甘蔗收获机械尚处在研发阶段,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栽培模式还不成熟,全国甘蔗机械化水平非常低,提高了甘蔗生产的人工成本。制糖工业技术水平方面,中国制糖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多为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后经过改革重组,虽然都已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近年来食糖价格和糖厂效益波动较大,大多数糖厂投资行为短期化,普遍缺

乏技术升级改造的意识和远见。据同家甘蔗产业

3提高中国食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和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糖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泰

国和澳大利亚糖业的竞争,中国政府需要尽快从破解上述3大制约因素着手,多方面采取强力措

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查,中国绝大多数糖厂仍采用亚硫酸法制糖技术,只生产原料白糖,

产品单一,还有相当多糖厂的设施设备仍停留在

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政府对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通过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制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对甘蔗糖业技术升级改造给予了较大支持,但与国外政府对糖业的投入水平差距仍较大,与国内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产业的投入水平也存在

较大差距。

2.3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对糖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够

施,提高中国食糖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持

续健康发展。

3.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糖料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和糖业综合技术水平

一是中央、地方财政要合力加大全同糖料基

地县建设力度,扩大基地县覆盖范围,增加专项

资金数量,将建设重点放在改造中、低产田,增

糖业在各国均属于敏感性产业,政府的支持

强灌溉能力和提高旱灾、风灾防范能力等方面。

保护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自食糖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对糖业的管理体制出

现了一些问题,对糖业的支持保护较弱,制约了

二是要加快糖料优良新品种研发速度和水平。加大现有育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力度,为育种单位的传统杂交育种提供更优良的条件;加强国外新品种的引进,支持育种科研人

-42.

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是对糖业进行“多头管

徐欣等:中国、泰国、澳人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

员的国际交流;规范新品种区试与评估办法,形成对新品种的科学合理评价机制,营造优良新品种脱颖而出的外在环境。

委的糖业管理职能,形成统一的糖业管理机构。

二是启动糖料良种补贴试点,适时推出糖料

种植农资综合补贴。结合健康种苗技术推广行

动,选取糖料主产区、核心区进行良种补贴试点,

三是要加大甘蔗健康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建议在中央财政或省(区)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在设备购置、人员引进、技术获得、宣

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种植健康脱毒种苗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良种补贴;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时侯,启动实施糖料种植农资综合补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