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经济。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具有活力的“两沿”经济带。在沿南友高速公路和沿边境口岸布局优势产业,建设以资源开发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为主的两条产业经济带。促进三个快速增长区域崛起。引进大项目,发展大工业和大物流等产业,把以凭祥为主的沿边经济区,扶绥、江州的城际型经济区,大新、天等锰电结合的锰加工带动型经济区培育成为特色鲜明、增长后劲足的区域发展“龙头”。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纲要(草案)》提出建设文化崇左,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民族文化,努力构建道德规范、文明进步、文化繁荣、教育公平、设施完善、人才辈出的文化崇左。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红八军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边境文明长廊、文化长廊、沿国门形象文明示范线等区域性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连片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努力提升城乡的文明程度。二是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普九”攻坚力度,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2006年,全市的“普九”工作力争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并得到国家教育部确认。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努力创建示范性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市职业技术学校搬迁建设工程,抓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建设,全面实施南宁师专“专升本”工程,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条件吸引国内高等院校落户崇左。充分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校)的阵地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积极发掘、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打造宁明花山、龙州天琴等文化品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四是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畜牧水产的良种覆盖率。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我市建设城市的基本定位。《纲要(草案)》围绕市委决策提出: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崇左建设。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大力推广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节约型增长方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严格行业准入制度,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农业农村污染与城市污染,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家园。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为重点,加强保护和恢复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植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继续实施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城区绿化等工程。四是控制人口增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四)开展创建平安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确保全市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崇左的重要保证。《纲要(草案)》提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群众满意的平安崇左。一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二是保持社会稳定。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持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严打斗争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三是强化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生产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特种设备、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四是保障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的社会应急监测预警、社会动员、信息报告、灾害紧急救援和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平台、技术装备、救灾物资储备等设施建设,提高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