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糖消费量已经由 1960/1961 榨季 的 125.79 万吨,增长到 2013/014 榨季的 1400 万吨,综合来看中国 食堂消费量的历史年增长速度达到 5%左右。 近十年全国食糖年消费量与增幅变化 1500 1050 1000 8.00% 500 0 1.90% 2.96% -1.44% -0.88% -2.06% 4.51% 1070 1350 1250 16.82% 1390 1370 1358 1330 1390 1400 0.2 0.15 0.1 0.05 0.72% 0 -0.05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4 消费量 增幅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食糖消费大国, 但是由于我国乃至 整个东亚地区的饮食习惯和理念, 食糖一般仅作为调味品或者甜味剂 来使用, 并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食糖的消费金额占总消费的比重小, 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在糖消耗方面落后的人群人口较多,使得我国 人均食糖消费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食糖年消费量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目前我国年均 10 公斤左右的年食糖消费量,低于全世界人 均 24 公斤/年的水平。 3.2 影响食糖消费的因素 3.2.1 经济增长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的高速发展会使得国内 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加强,消费水平不断攀升,这也是影响我国食糖 消费的根本因素。 3.2.2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食糖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金额的多少,而消费金额 又来自于居民收入。理论上,居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用于食 23 糖及甜味食品的消费金额会增加,食糖消费水平就会增高。 3.2.3 白糖价格水平 白糖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 到消费者对白糖的消费意愿。同时,由于食糖有淀粉糖、糖精、阿斯 巴甜等多种甜味剂替代品的存在,当白糖的价格上涨,就会使替代品 的替代效应显现出来, 进而挤占白糖的市场份额, 影响到白糖的消费。 3.2.4 人口数量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人口的增长势必影响到国民消费水平的提 高,这是经济人口学的重要观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保 持着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的水平, 这从经济基础上保证了人口增长不 会影响到我国国民消费水平。 3.2.5 消费习惯 我国居民跟东亚其他国家一样, 在食糖消费的习惯上跟一些人均 食糖消费量高的国家有所不同。饮食习惯上,我国居民习惯只把糖当 作甜味剂和调味品,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把食糖作为饮食的必需品 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在消费观念上,我国普遍认为食糖会引起龋齿、 肥胖、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会从心理上节制食糖消费;而 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认为食糖是安全而有价值的食物, 并因为医疗资源充足,并不在意食糖背后的健康隐患。这些差异导致 24 了我国的食糖消费水平较其他国家低而且增长慢。 3.3 我国食糖消费的特征 3.3.1 存在季节性 食糖消费的季节性表现在含糖食物的消费旺季会带动食糖的消 费,而产生每年的食糖消费高峰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是元旦春 节的糖果消费旺季,一个是每年 7 到 10 月的夏季冷饮消费高峰以及 中秋节制饼高峰,两个用糖高峰期的前一个月,食品工业的大量用糖 使得白糖消费和价格都进入高峰期。 3.3.2 存在区域特征 经济发达地区的糖消费更为旺盛,例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华南、华 东、京津地区是我国糖消费的主战场。而从饮食习惯来看,我国南方 比北方更喜欢甜食,使得南方地区的食糖消费量明显比北方高。 3.3.3 工业消费占主要 工业消费占据了食糖总消费量的绝大部分,约为 70%,其他的是 零散的民用消费。食糖工业消费的领域主要是食品加工业,其次是医 药制药工业。 3.3.4 受替代品影响大 广义上说,食糖和淀粉糖、糖精、阿斯巴甜等等替代品一样,同 25 为甜味剂, 作为替代品的甜味剂的生产销售及价格将会直接影响食糖 的消费量和消费空间。 除了一些必须用蔗糖某种特性来满足口感或者 物理性质的产品外,在其他领域中,蔗糖和替代品的竞争基本上由价 格来决定。以淀粉糖为例,目前淀粉糖售价为 3500 元/吨,折算系数 1.33 以后,相当于食糖 4655 元/吨,食糖高于这个平衡价格的话,淀 粉糖的销售就会明显扩大,抢占食糖市场。 3.3.5 食糖消费具有刚性特点 人口数量和人均食糖消耗,决定了食糖消费的刚性特点,而这个 特点进一步使得食糖价格的弹性变小, 在消费端市场呈现出卖方市场 的整体趋势。当食糖产量波动时,波动在价格上的反应就会被成倍的 放大。具体范例就是 2009/2010 年国际食糖产量略降的情况下,糖价 出现了从 13 美分到 36 美分的暴涨, 价格上涨幅度是现货减产幅度的 数十倍。 |